2024年10月,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自媒体运维项目招标中,上海韵洪广告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韵洪”)以1500元购得的“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通过初审。经查,该资质由瑞诚国际信用评价有限公司颁发,而企业实际未取得国家网信办核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这场“千元假证中标百万项目”的闹剧,暴露出国有企业采购机制中资质审核的系统性漏洞。北京中银(深圳)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毛春华律师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就此事进行了深入解析。
一、资质认定乱象:法定许可与商业认证的边界模糊
毛春华律师指出,招标文件中“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的模糊表述,导致法定资质与商业认证混淆。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该资质属于国家特许经营项目,仅有网信办核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具备法律效力。而市场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如同“山寨律师证”般缺乏行政许可效力,却在招投标中被广泛滥用。
二、假证产业链解密:灰色生态的运作模式
调查发现,瑞诚国际等代办机构通过电商平台明码标价销售资质证书,流程简单且无需实质审核。其伪造文件盗用国家标准委等权威机构名义,利用印章差异误导招标方。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家机构在媒体曝光后迅速下架服务,反映灰色产业链对监管动态的敏锐规避能力。
三、个案拷问系统,合规转型势在必行
当一张千元购得的无效资质证书能轻易突破百万元项目的监管防线,这绝非简单的个案失误,而是对整个采购生态合规性的严峻拷问。从“75万采购299元产品”到本次事件,国企采购暴露出三大系统性风险:招标文件编制缺陷、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责任认定模糊。
毛春华律师强调:国企采购合规改革需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合规”,建议建立“资质白名单”制度,将法定许可与市场认证严格区分。同时要完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让合规成本成为市场淘汰机制的核心指标。
四、结语
在舆论监督与法律规制的双重推动下,此次事件有望成为推动国企采购实现实质性合规转型的关键契机。唯有筑牢资质审核等关键环节的合规防线,才能真正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与安全。
律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