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 | 浅谈精神受障者与继承相关的民事法律权利保障
时间:2020.07.30   作者:北京市中银(深圳)律师事务所 刘国梁

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继承”作为民法典第六编独立成编,对因继承产生的民事关系进行调整规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个人财产得以呈几何式增长。

但另一方面,社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越来越多,精神障碍患者涉遗产纠纷案件不计其数,他们又该如何在法律的保护下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本文结合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普遍关注的问题、遗产纠纷争议点与民法典,分别从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继承人、被继承人的角度去谈谈他们的法律权利保障。


一、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继承人的法律权利保障


1. 是否平等享有继承权?


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是自出生时起即存在的生命体,精神障碍患者虽然在精神上有所残缺,但与其他健康自然人一样,在法律上具有平等主体地位,民事权利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依法享有继承权。男精神障碍患者与女精神障碍患者亦平等享有继承权。


2. 继承时遗产是否可多分配?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残缺,一般在生活上都需要不同程度地被照顾,劳动能力也受到限制甚至缺失,为了他们日后的生活保障,在遗产分配上可适当多分。


3. 若遗嘱继承,被继承人没有将精神障碍患者列为继承人,怎么办?


若该精神障碍患者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在遗产分配前要先为精神障碍患者保留适当遗产,然后清偿被继承人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后,再在继承人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


4. 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是否有效?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或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监护人代理,或征得监护人同意。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会影响到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所以继承权应由监护人代为行使,或征得监护人同意后行使。精神障碍患者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形下,所做的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的意思表示,因其并不能预见该行为的后果,应为无效。监护人一般也不能代为放弃继承权、受遗赠权,明显损害精神障碍患者利益的,该放弃行为应认定为无效。


5.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是否丧失继承权?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继承人丧失继承权。但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其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生命的结果,因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故不丧失继承权。


二、精神障碍患者作为被继承人的法律权利保障


1. 遗嘱是否有效?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效力争议往往是在被继承人已经死亡后,若精神障碍患者所立遗嘱在其死后因其心理健康问题被质疑法律效力,而此时司法鉴定机构也无法直接对被继承人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只能通过被继承人死亡前医疗诊断记录、日常生活反馈等证据去评估,这无疑给鉴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及不准确性,鉴定结果也直接影响继承人及相关权益。 

因此,为避免日后遗产继承争议,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稳定,建议精神障碍患者在立遗嘱时可先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其行为能力进行鉴定,若鉴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再立遗嘱并进行公证。 


2. 没有遗赠抚养协议,也未立遗嘱或遗嘱无效后,遗产怎么分配? 


没有遗赠抚养协议,也未立遗嘱或所立遗嘱被认定无效后,遗产按法定继承顺序来分配,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若无法定继承人,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精神障碍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要有尊严地活着,需要家庭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和法律的特别保护。每一例遗产继承纠纷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多一份理解与包容,让精神障碍患者得以享受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