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解读 | 可以为慈善捐赠配捐吗——儿慈会卷入“配捐”风波的思考
时间:2023.09.27   作者:北京中银(深圳)律师事务所 刘国梁、刘泉

近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被卷入慈善捐赠配捐的诈骗风波,数位患者家属发表声明他们参与配捐的钱都被骗走,总金额高达上千万。据悉,涉案人员柯某已经在接受公安机关调查,但患者家属参与配捐的钱款仍下落不明。随着这些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陷入舆论风波,其中大病救助公开募捐中配捐的合法合规性再次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慈善捐赠不能返利,慈善捐赠不允许回扣,那么慈善捐赠可以配捐吗?

有关配捐的概念并没有在慈善法中有任何表述。通常来说,配捐是指某一慈善机构或其他主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根据捐款人向指定的公益项目捐出的数额,拿出相应的数额捐赠给同一公益项目的行为。作为是承诺捐赠的一种情况,配捐模式其实最早是由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其初衷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捐赠当中,其中大众每捐赠一定数额腾讯公益便会补贴相应比例的金额。配捐模式起初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不仅帮助了许多存在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家庭,而且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

慈善捐赠是否可以配捐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各项法律法规中对于慈善捐赠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对捐赠做出规定: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从中不难看出慈善捐赠都是建立在自愿与无偿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摊派或变相摊派。而配捐作为近些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新概念,使一些慈善组织按照一定的比例,承诺在捐助者捐助金额上额外增加捐款,从而达到鼓励大众积极参与慈善募捐的目的,其本意上是一种慈善行为。因此,法律并不禁止配捐模式。配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慈善捐赠的效率及成果,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儿慈会”此次被卷入风波实际中问题是出在“套捐”这种形式。相较于配捐,不同的地方在于家属将自己的钱替换配捐中本应通过发动大众筹得的善款,以此来给公益项目充值或流量从而获得慈善组织相应的资助或补贴。由于大病患儿的治疗费用通常都是百万起步,家属们通常在经济上面临压力,短时间获得几千元补贴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愿意用自己的资金套取更多的捐款。患儿家属自筹善款甚至借款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家庭获得救助而非出于公益慈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慈善募捐是为不特定多数人而开展的募捐活动,需为公共利益而进行。《慈善法》第四十条还规定,捐赠人与慈善组织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不得指定捐赠人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由此可见,套捐模式中由家属出资充值公益项目并获得补贴的行为显然是不合法的。套捐是自己为自己捐赠,套捐行为并不是慈善捐赠。“套捐”乱象的存在,对慈善捐赠的合法合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另外,慈善组织也不应当要求或接受受益人对自己的捐赠。这种通过自己捐款来获得机构的额外捐赠的行为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捐赠,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其与慈善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大病求助的目的是相偏离的。

综上所述,慈善活动中可以采用配捐的方式参与慈善捐赠。但在慈善活动中采用“套捐”的方式获取慈善捐赠违反法律规定,尤其将捐赠资金转到个人名下不仅不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很容易被卷入骗局。广大民众在参与慈善捐赠时需要甄别其中是否存在套捐违法行为。慈善组织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当强化内部管理,积极普及慈善捐赠基本知识并给予受骗者力所能及的帮助,还给慈善捐赠一片净土。